四大绣品的历史和艺术特色及图片欣赏(2)
(十字绣红楼梦群芳图)

人气

粤绣

四大绣品的历史和艺术特色及图片欣赏四大绣品的历史和艺术特色及图片欣赏

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二针龙麟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十字绣红楼梦群芳图),使"潮绣"在"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粤绣中的广绣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佛山刺绣 南海刺绣,现在统称为广绣,己十分闻名。据唐代苏鄂在《杜阳杂记》所载,永贞元年(785年),广东南海贡卢眉娘,年14岁,纤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点。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卢眉娘》更作了详细记述:“唐时南海多奇女子,……若卢眉娘者,巧于刺绣,皆古今绝奇女也。眉娘生而眉绿细长,人以眉娘呼之。唐顺宗初,南海贡奇女即眉娘,时年十四,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划分明;又能以五彩丝一缕分为三缕,于掌中结飞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外有执幢捧节之童,不啻千数。其盖广一丈,重三四株,自煎灵香膏傅之。顺宗叹其工,谓之神姑,因令止宫中,日惟饭胡麻二合。元和中,宪宗赐金凤环以束其腕,知眉娘不乐宫掖,遂度为女道士,放归南海,乃赐号逍遥大师。”这一生动记述反映了当时广东刺绣的高超技艺水平。 南海刺绣,是广绣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已甚盛行。今与苏绣、湘绣、蜀绣齐名,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又称粤绣,包括广绣(以广州为中心)和潮绣(潮州为中心)两大派系,各具特色。广绣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及其四乡、南海、顺德、番禹等市县,绣工多为广大农村妇女,但以男工为精,女工次之。广绣以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线平整光亮,纹理清晰,金银垫绣立体感强,富丽堂皇等独特风格在我国刺绣艺术中独树一帜。《广东新语》载古时广绣还“有以孔雀毛绩为缕,以绣谱子及肩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买于番舶”。 佛山刺绣在清代中期己盛行,并设有行会“锦绣堂”,供奉华光大帝为祖师。经营刺绣的店坊多在佛山镇内朝观里、长兴街两处。民国初期,刺绣行因慕上海顾氏刺绣之盛名,佛山刺绣又别称佛山顾绣。抗日战争前,朝观里以经营神功会景产品为主,长兴街经营嫁娶寿袍产品为主。佛山刺绣以清代后期至民初最为兴旺,有大小商号20多家,朝观里有大德、永泰、锦泰、永新、合德昌、广德新、梁合隆等,长兴街有福兴隆、锦隆、元新、华隆、陆汉周等店号较著名。男工以刺绣屏画、人物、鸟兽画面为多,清末民初有百人左右,至民国26年(1937年)男工大部分转业,此时佛山刺绣以女工为多。此外,各经营刺绣店户除雇请名师及男女工到作坊设计、制作之外,多以发给镇内家庭妇女或南海、顺德、番禺县农村妇女加工,兴旺时有3000~4000人之众。抗日战争(1937~1945年)期间,尤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出口刺绣品大减,销路受阻,佛山刺绣业极为衰落,全镇仅有6家,从业人员不足20人。建国初,长兴街有永祥、祥记、永华、新中、明新和朝观里的大德等6家,从业者27人。1956年全行业合营成立了佛山市刺绣合作社,1958年与华侨机绣社合并成立佛山市华侨刺绣厂,以后几经分与合,最后佛山市刺绣品由佛山市绣品工艺厂经营,后因发展机绣品生产需要,刺绣品(主要是古装戏服)从绣品厂分出划归今玩具总厂生产与经营。 潮汕刺绣 与广绣合称为粤绣。潮汕地区的主要传统工艺美术品。 自清代以来,潮汕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 潮绣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 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 潮绣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 1、绒绣。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2、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3、线绣。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潮绣作品《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安春鸟》等,在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工艺赛会上得奖。刺绣作品还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 潮绣作品《九龙屏风》和《吹萧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1.潮绣题材内容和图案纹样,独具特色。潮绣既是民间艺术品又是实用欣赏品。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明清时期,既不受文人画的影响;近百年来,更未受外洋艺术渗透的冲击,现代新美术工作者的介入,也难以改变固有的“民间刺绣”特色,原因是:历史上,过去和现在都有一批从事潮绣设计的画师。它札根于民间,溶汇了潮州术雕、潮彩、潮州木偶等民问工艺,形成了丰满浮突有起伏而多变化,有条理而不紊乱,色彩富丽,组织细密,丰富多彩的总体风格。给人以高贵典雅、热闹欢乐的艺术效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潮绣的题材,极为广泛,除人物、花鸟、动物走兽、器皿、博古、龙风之外,经常配以海产鱼虾以及南国花果的佛手、菠萝、林檎等瓜果一类题材,甚有特色。高明的画师们,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整理加工、提炼取舍,变为装饰性纹样。潮绣的设计稿,线描是常用的一种技法,用线去表现形象,刻画出各种不同物象的质感。既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它以高度概括的凝炼线条,生动地勾画出各种物体。人物则强调情势,花鸟则强调动态。它在未经着色绣制之前,已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详见附图:清代彩眉白描图稿)。 强调装饰性,是潮绣图案构成的基本要求,是由潮绣的实用性决定的。作为厅堂内的潮绣饰品,必须同整个建筑物的木石雕刻、金漆画相协调;作为戏剧服装的潮绣,义必然同整个戏台场面相和谐。因此,饱满、均齐、瑰丽,生动,就是设汁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潮绣在纹样、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设计,既要求有变化,又要求统一。如梅雀图,梅的枝梢的距离,高低疏密,必须多样而有变化;大梅干的穿插,则必须集中而统一。否则,仅有变化而没有统一,则构图松散、软弱、混乱;反之,仅有统一而没有变化,则会呆板、无生气,使人感到单调、贫乏、生硬。潮绣纹样的组织方法是比较科学的。除了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之外,为了实用上的需要,还创造了长卷纹样。它像绘画中的长卷一样,既有连续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我认为它是绘画同图案结合的一种装饰图案,这种图案,很像潮州木雕、石雕一样,它不受时间、空间和故事情节所制约,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视觉和联想,将人物一个一个地罗列在长卷画面上,然后以景物衬托,填充构图的空隙,但仍能保持着事件情节的先后主从关系。这就既有主要纹样,又有次要纹样和补空纹样。值得可喜的是前辈画师为潮绣出色地创造了许许多多补空纹样,像团龙图案之云纹之类,既起了活跃生动效果,又填补了构图之空隙,使其饱满丽匀称。给人感到优美、生动又非常舒服。 这一类潮绣图案的作者,不是画家,而是长期扎根于民间工艺的画师,几百年来,画师们多数既是擅长刺绣画稿又兼拿手画佛画,画墙画,画鲎壳扇,有的更能彩绘花灯;在潮州的潮彩艺人同时又为绣庄画绣稿,如陈琼、鹅仝画师;更有不少能画善绣的画师,如著名的蔡戍子、林涛生,杜进茂等艺人,他们世代相传,辈辈都足出色刺绣名家和画师,在清末的潮绣繁荣时期,从事民间美术的专业画师数以百计,他们对潮州民间美术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创造浓郁地方艺术特色,作出卓绝贡献。 “刺绣本属于妇功,除官服和戏装多完成于专业男工之手,其它一切创作,多出于民间妇女农闲业余成就,使用者和欣赏者照例也是多数人民。所以色彩富丽组织细密实是应有长处,正反映着一定区域人民情感的奔放,生命力的旺盛。中原刺绣从唐宋以来,就已和上层文化相联系,受文人画和宫庭艺术趣味影响格外深。例如宋代朱古柔、沈子蕃之刻丝,明代顾氏绣,清初如皋冒氏刮绒绣,无不依傍当时名家画稿。至于明代著名之发绣。也只是近于明代画家尤求、丁云鹏等人画稿的复本而已。广绣(这里指广东刺绣)有一个特征,为一般谈刺绣的较少道及,就是它始终不受较前或同时文人画影响,还保留女红传统中不可少的巧手慧心,以细密针线繁复色彩自出心栽来进行创作,正如潮州木雕,不受元明以来小说、戏剧、版画影响,独具匠心,未进行透雕浮雕。得到成就一样。”摘自(沈从文《谈广绣》ll4页) 2.潮绣使用的原、辅材料与运用千变万化的工种技艺比其它绣种繁多,是另一个特色。 潮绣常用的材料有金线、银线(仅金银线便有进口金银线、正金银线、冲金银线三种)、花线、各色绒线、纱线(用于点缀)、棉絮、纸钉、绸、缎等。 潮绣经常运用的基本工艺针法有:像形针法、锦纹针、花型针、竹编针、松子针……等;还有辅助性针法:如旋针、勒针……等共达60余种。在工艺处理上,强调表现象形、质感、勒线。针法变化多样,针脚匀称整齐。针针见针脚。形状层次分明,纹理清晰,使物象活灵活现。尤其是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技法,即用金线作漩涡状钉绕成小于图钉盖园片,片片相叠盖,鳞之下端可翻动,真如鱼鳞模样生动。这种立体针法是刺绣工艺中难度较高的技艺,在我国刺绣同行中,都叹为观止。 潮绣绣艺程序,以龙头为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川白描勾画出龙头的轮廓和结构;二是垫棉、垫各种形制的纸钉,突出了骨骼鬃须;三是在垫料的上面铺绣金线,目、眉、舌则绣上绒线;四是用包上各色丝绒的纸钉勾勒出线条结构(图见76页)。 潮绣钉金绣的技艺灵活多变,随表现物象的需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有:“铺”、“垫”、“钉”、“贴”、“缀”等五法。 铺,是垫的前奏,未垫高之前,将需溥垫或垫底以粗纱平铺一层,实际也是垫的一部分,但有些平铺之后,不再垫高。 垫,是用纸钉、棉絮为物象垫底,呈浮雕状,突出物象。 钉,是在铺线或垫钉、垫棉上钉上金线、银线。 贴,也称拼贴(有些钉金绣品,无有此工序),是将物象分析成局部钉绣,然后,把已绣妥之局部进行拼贴成整体或整幅。 缀,足在整幅绣品组合拼贴完成之际,进行调整修饰,点缀配物,如同中国画调整画面的点苔作用。以上这五种绣艺的技术处理,常常使绣品有浮雕似的艺术效果。 3.潮绣,由于绣制材料的差异,可以区分出七个绣种,这同其它名绣比较,可说是它的第三个艺术特色: (1)钉金绣以其金碧辉煌、粗犷雄浑的凸浮雕效果为特征,也叫钉金银绣。以使用金银线为主(包括正金线和充金银线)色绒线为辅,绣制之始,用棉花或纸钉垫地,再施以“铺”、“垫”、“钉”、“贴”、“缀”等60多种不同针法技艺绣制而成。 (2)金绒混合绣。以金银线、绒线结合绣制,并在主要部分加以垫浮,尤其应用对比色强烈的色绒线刺绣,配以金线勾勒,达到色彩瑰丽而不俗气;绣制浮凸而产生浑厚质感。 (3)绒绣。纯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在主要部位,也略加棉花或粗棉线薄垫,绣品细腻精美。 (4)线绣。用各色真丝绒或人造丝线,用平面绣制,绣品晶莹瑰丽,有单面绣和双面绣两种;传统产品主要有披巾、枕套、帐眉等日常绣品,是民间织绣品,具有民族民问色彩。 (5)洋金银线绣。顾名思义,使刚进口的金银线绣制,同国产金银线相比,有着二种不同品种和艺术效果,故另类称“洋金银线绣”,线细而秀

收藏: 0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