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纺织图案中的装饰符号
(中国民间剪纸作品)

人气
近几个世纪,几何图案一直是时尚界的宠儿,而中国传统服饰却几乎不见几何图案。奥秘在于日益发达的染、织、绣技术,让中国人抛弃了这种简单的显花方式,追求复杂而有技术含量的花纹。当然,另一重要原因是,几何图案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与其他装饰符号相似,图案的吉祥含义,是中国人服饰的重要诉求。

喜爱中国传统服装、丝绸、刺绣的朋友们一定注意到,不论是博物馆里展出的传世出土服装实物,还是绘画、陶俑上表现的服装纹样,我们都很少看到圆圈、方格这些风靡全世界,让近现代时尚界十分喜爱的几何图案,这是为何?是中国人不喜爱这些纹样,还是别有原因?

中国传统服饰纺织图案中的装饰符号裙子上的花卉这是清末的红色织绣花卉鱼鳞裙,裙摆上的各式纹样精致而细腻。在中国传统服饰上,类似的纹样很多,但几何图案却少见,这与中国染织技术有关。摄影/陈川平

当然,并不是没有一点蛛丝马迹。2014年10月,国际绞缬染织研讨会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召开,在主办地中国丝绸博物馆特地策划的“丝路之缬·古代中国”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件珍贵的古代上衣:紫褐色的绢,交领大袖,是我们熟悉的上襦样式;而衣上斜向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浅色的小圆圈,又让人感到罕见而陌生,不是我们印象里传统纹样常见的风格。

据介绍,这是一件出土的北朝上衣,衣上的圆圈纹,来自一种古老的工艺——“绞缬”,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扎染”。这种工艺,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过,但是今天却几乎难见它的踪影。论起原因,这还得从面料的染织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说起。

中国传统服饰纺织图案中的装饰符号最早的几何图案这是距今两千余年前的高句丽的墓室壁画,舞者身着圈点纹的袍服、衣裤。在右边这件北朝的绢衣上,也遍布细小的圆圈纹。圈点纹可谓最早的几何图案,这和它的制作工艺有关。它来自一种古老的工艺——“绞缬”,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扎染”。圈点纹,最基础的图案

纺织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用葛、麻、丝、毛纺线织成布帛之后,便可以制成服装。但我们的祖先似乎不满足于简单素色的衣服面料,又将布料通过植物、矿物染料染出各种颜色。在有了色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希望能看到更具有装饰性的花纹,于是又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法在织好的布料上留下纹样,最基本的方法有刺绣和印染两大类,印染包括在面料上直接涂绘、压印,还有就是各种“防染”法。

什么是防染?顾名思义,就是防止染色,古人想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在染色过程中阻止颜色染到某一特定的部位,也就是留白,留的白是什么样的(中国民间剪纸作品),就是什么样的图案或纹样。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各种蓝印花布、蜡染、扎染……都属于防染印花,在古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缬”。


中国传统服饰纺织图案中的装饰符号汉代的锦与绣左图为东汉的“安乐绣”锦,各种祥禽瑞兽、流云山峦,穿插吉祥文字,组成富有装饰感和美好寓意的织物纹样。右图为西汉的长寿绣黄绢。从上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流行的锁绣技法,已经可以构成各种流畅复杂的线条和色块。

“缬”的方法有好几类,其中最简易原始的是“绞缬”,它很有可能是最早出现的防染显花方法。这种技术的发明,很可能和一些意外有关,譬如在织物的储存运输中,捆绑久了便有可能导致被绑扎处的新旧颜色差异;在染色过程中,无意中的捆绑可能会阻止部分染色,还有可能在织物拼接、扎缝的位置也发现留白纹样。受到这些极容易出现的情况的启发,人们就开始刻意在染色前按照特地的布局绑扎布料,来显现花纹。从东亚到非洲、美洲,全世界各地的原生文明中几乎都有发现这种技术,甚至不需要通过文化传播。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