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服装图片大全 红色刺绣氅衣系列
(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

人气

清朝服饰图片大全—百蝶纹氅衣、满族服装:

清代满族服装图片大全 红色刺绣氅衣系列 清代大红宁绸百蝶花女夹氅衣,身长147 厘米,腰宽78 厘米,下摆122 厘米,袖长93 厘米,袖口45 厘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现为沈阳故宫国家二级文物。氅衣为清代后妃燕居穿用的便服之一,套于衬衣或便袍之外穿用,装饰性强。此袍圆领、大襟,领、袖、襟边缘饰有蓝色宽花边,黑缎绣蓝色花蝠镶领,里子为蓝绸。清代女袍边饰的镶滚纹样种类繁多,此袍满绣百余只蓝色蝴蝶。此氅衣为大挽袖,袖里彩绣各式花卉,与袍身所绣之百蝶相映成趣。满族贵族妇女旗袍的袖子常制成大挽袖式,袖筒宽松,阔有尺余,穿着时袖端挽起,长过指尖半尺多,袖里与袖面颜色反差很大,对比鲜明,别致美观。

清代服装图片大全—花蝶纹氅衣、满族服装:

清代满族服装图片大全 红色刺绣氅衣系列 清代经地花蝶纹刺绣氅衣,48 x 55cm;Smugmug公司2012年秋拍。氅衣是清代满族女子服饰,其款式为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身长掩足、袖长及肘,袖口多层间作可翻下状,裾左右开至腋下,直身式袍,这种服装只做为外衣使用。氅衣是清代女便服中,镶边最考究,制作手法最独特,做工最精美,花纹最丰富,最富有装饰性效果的便服。

清代服装图片大全—氅衣、满族服装:

清代满族服装图片大全 红色刺绣氅衣系列 清代桃红色双龙团花芝麻纱绣蝶花饰边挽袖单氅衣,115cm*135cm;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氅衣,女子便服,罩于衣服外,用以遮风寒。《宋史·仪卫志》:“氅,本缉鸟毛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鹅毛、鸡毛之制”。又见记载于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曰氅也,彩素不拘。”可见最初的氅衣是用禽鸟之毛做的服饰,并不是满族传统的服饰,清中期才在满族服饰中出现氅衣的形式,并逐渐发展成为满族妇女的便服。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编号MFB001704晚清满族桃红色双龙团花芝麻纱绣蝶花饰边挽袖单氅衣,直身式袍,身长135cm,圆领,大襟右衽,平袖阔,挽袖作折叠状,两袖通长115cm,袖长及肘,袖口宽35.5cm,下摆宽104cm,左右开裾至腋下,开裾长68.5cm,裾首镶饰如意云头,寓意吉祥。全身缀镀金錾花扣五枚。面料为桃红色芝麻纱,纱空规矩细密、手感挺括,穿着后透气度好、凉爽舒适,适合春夏季节穿用。芝麻纱面料织双龙戏珠暗花纹样,并以前后中心线对称分布,构图疏朗、布局规整。边饰多层多样是晚清氅衣的突出特点,其领口、大襟、袖口、两裾装饰多层边饰,从里至外依次是宝蓝地黄绿蝶花绦边,白地梅兰舞蝶芝麻纱边,黑素纱边,袖口还加有白地“云鹤洪福齐天纹”纳纱边。在刺绣纹样上,丹顶鹤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是长寿的象征,仙鹤展翅飞翔在蓝绿色如意祥云中,仿佛与蓝天共舞,间饰红白色蝙蝠,寓意“吉祥如意”、“福寿绵绵”、“洪福齐天”。周身装饰白地梅兰舞蝶芝麻纱边饰(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俗称“蝶恋花”,寓意“青春美好”。在白色芝麻纱面料上用粉、白、湖色、浅绿、宝蓝、紫等彩色丝线绣制舞蝶花卉纹样,图案精妙雅致,雅而不薄。整件服饰造型端庄优美,面料舒适挺括,色彩清新素雅,做工精致细腻,刺绣针脚细密,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妇女服饰追求宽襟博袖,极致织绣工艺的特点。在刺绣工艺上,纳纱绣为特色刺绣工艺。纳纱绣是在绣地上有规律地按纱眼用各色丝线刺绣,针路需平行于经纱或纬纱,通常不交叉,刺绣图案规律匀整,以表现几何纹样与吉祥文字的居多,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这件氅衣的袖口白地细网格纱质材料上的云鹤蝙蝠纹样的刺绣针法为纳纱绣,刺绣工艺针脚细密,工整规矩,简洁明快。另外,领口、大襟、袖中、衣身两侧白地芝麻纱面料上刺绣的蝶恋花纹样,其花卉与蝴蝶用齐针、戗针、套针等针法刺绣,梅花花蕊用白色丝线做打籽绣处理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