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皮影戏、山西孝义皮影简介,山西皮影欣赏
(传统老手艺)

人气

山西皮影,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从1980年10月,在孝义县西约五十华里许榆树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边形砖砌单室墓中出土的皮影头像壁画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时期,孝义皮腔纸影戏已然有之,是山西目前发现最早的皮影。

其次是“孝义碗碗腔”和“曲沃碗碗腔”。这两种风格不同的碗碗腔纱影戏,据老艺人相传,大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由陕西传入山西,距今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皮腔纸影戏,是流行在孝义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因其以白色麻纸做窗亮影,当地群众习称为“纸窗灯影儿”。又因其演唱时,是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学术界称之为吹腔影戏。

山西皮影戏特点:

山西皮影戏、山西孝义皮影简介,山西皮影欣赏山西皮影,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的小戏,在表演时,以驴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亦即“皮影戏”。这种形像的造型特点是:戏剧中的人物形像都是正面和侧面的。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由于皮影戏只宜表现高、长度的空间,因而与剪纸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式是相通的。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洗练。

1、影人造型逼真、体形高大。从目前收藏的实物来看(传统老手艺),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明代之前的影人,以羊皮雕簇,个大在58—60厘米左右,号称二尺影;清代时,影人造型未变(传统老手艺),个头缩小到42一48厘米之间,人称尺五影,改用牛皮雕簇;到民国年间,影人竟缩小到30一35厘米之间,习称一尺影,大都仍以牛皮雕制。也有用夹纸雕者,但较为少见。

2、影人衣着、图案简括,虚实有致,线条粗犷,疏密相间。所以,观众有明亮大方、远近清晰之感觉。

3、皮腔纸影戏剧目较为特殊,为别家剧种所没有。可分两类:一类是迷信思想浓厚的仙魔故事戏。如:“封神榜”大套戏,全套三十本。一类是道教传说戏。如:真武出家、闹东海、霍青气、森罗阵、雅观楼等。听老艺人说,皮腔纸影戏剧目有近百本,然而传于后世者无几。据笔者所知,孝义县博物馆仅收集整理到三十多本。其中“封神榜”连本戏就有二十本。

4、皮腔纸影戏的音乐古老而独特。其主奏乐器是小唢呐,配器有笙、管子、呼胡、亮锣、狗娃子、二五眼、木头、鼓板等。主要唱腔、曲牌有皮腔、扬腔、走马腔、咳咳腔,故民间有三吹三打三咳的说法。它既属于板腔体,但又保留了联曲体的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由于它是山西唯一全国无双,具有独特的风格,被世人公认是孝义古老的、根生土长的独家小剧种。

孝义碗碗腔影戏和曲沃碗碗腔影戏,因其以纱为窗亮影,故称之为纱影戏。碗碗腔其名之由来,大概因其在演唱过程中,有一个“碗碗”状铜铃(俗称“盅盅”),参与唱腔和曲牌的全部伴奏,并由它来掌握整个音乐节奏而得名。碗碗腔,在晋中有“月调”、“影调”、“纱窗调”等叫法,在晋南有“阮儿腔”的别称。

这两种碗碗腔,由于它们源于陕西,同出一脉,所以,至今保存着一些共同之点:

1、伴奏配器基本相同。主要有碗碗、截子、月琴、呼胡、二弦以及打击乐器。

2、上演剧目基本类似。如:白洋河、五花马、游河南、火焰山、三打祝家庄等等。碗碗腔剧目很多,据说有二百多本。现在能提名者只一百二十本。孝义县博物馆目前共收集整理了百本挂零。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