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皮影艺术作品欣赏
(剪纸是哪里的传统文化)

人气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用牛皮、羊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因此,雕簇皮影在古代便是专门的技艺,经过千百年,一直相延到今日。 

■皮影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皮影是民间皮影戏所用的皮制人物形象。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等关节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现能活动自如。

中国明清皮影艺术作品欣赏:闹社火信子牛车

中国明清皮影艺术作品欣赏清代 陕西 纵120厘米 横190厘米

  社火,源于古代的驱傩。西周和汉代,宫中设有驱傩的官员,每逢腊月初一,举行大傩,带关不的份方相氏,戴假面,黄金四目,玄衣朱裳,身披熊皮(剪纸是哪里的传统文化),扬戈执盾,率面余人扮的'侉子"和十二兽,在宫内边舞边喊,驱逐疫鬼。后传入民间,演化成傩舞和傩戏。陕西的社火,实为傩舞。到明代又将高跷,采莲船,走解、地吊、锣鼓细乐,以及傀儡戏加了进来。从驱疫鬼到娱神,发展为元宵节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图中牛车上,由三个孩子扮的白蛇传断桥场院面,陕西称为"信子",即宋代流传达室至今的"肉傀儡",由孩子扮戏中傀儡人物,或由大人擎到肩上,或载到马车上游行,不说不唱,动作由下边的人指挥。精初,北京称肉傀儡为"连像",后称为"耍小孩儿"。(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组藏)

象车中国明清皮影艺术作品欣赏清代 陕西大荔 纵50厘米 横77厘米

  象车是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一般小型箱底中的道具,雕工精巧,演出时配以龙旌,凤羽扇等道具,构成帝后出巡的尊严壮观场景。据皮影艺术人介绍:演轩辕黄帝到甘肃平凉崆峒山访广成子论道时乘象车;禹王出、巡时也乘象车。(陕西省群众艺术馆藏)

陕西西路皮影头楂中国明清皮影艺术作品欣赏清代 陕西富平 右纵7.5厘米 左纵9厘米

  图右畏嘴杂脸盔头,其花脸造型多圆鼻深目,系皮影戏演出通用头像,可份唐初三王元吉。图左畏嘴红杂脸神头,是皮影戏专用头像,扮四大天王之一。(陕西省群众艺术馆藏)

山西纸窗皮影人中国明清皮影艺术作品欣赏明末 山西孝 义 右纵56厘米 左纵43厘米

  据文献载,早期的影戏是纸影,后演变为皮影剧院,现山西省孝义县尚存纸窗影戏,可能在皮影戏邮现后,纸影戏仍继续流传(现变为"纱窗影戏)因纸窗影戏透明 度差,其影人雕簇粗犷简练。据老艺人介绍:此影人系明末雕刻,到清末头盔残破,重补雕刻完整。纸窗影戏影人现很罕见。图中两个影人,系封神演义传统剧目中两个角色;右大战汜水关中的韩荣;左:大破诛仙阵中的老子。

收藏: 0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