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起源与历史(3)
(中国传统木雕精品鉴赏)

人气

明清之际,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全国各地不但形 成了春日放风筝的民间习俗,而且风筝的形制更为讲究、样式更为丰富、扎制技术更为精湛、美术装饰更为赏心悦目。人物风筝,动态传神,飘飘欲仙;动物风筝, 惟妙惟肖,莫辩真伪。

明·张元长《梅花草堂笔谈》载:“梁伯龙戏以彩绘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异鸟拱之”或为夸饰之辞,但逼真 的飞鸟风筝,招来“同类”比翼齐飞的事,则是并不鲜见的。清·褚人获《坚瓠集·广集》卷四:“近又作女人形,粉面黑鬓,红衣白裙,入于云霄,袅娜莫状。悬 丝于鞭上,辄作悦耳之音。”《红楼梦》第七十回也写到“美人风筝”,“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得十分精致,心中喜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 十一:“风筝盛于清明,其声在弓,其力在尾;大者方丈,尾长有至二三丈者。式多长方,呼曰‘板门’;余以螃蟹、蜈蚣、蝴蝶青蛙、福字、寿字为多。次之陈 妙常、僧尼会、老驼少、楚霸王及欢天喜地、天下太平之属,巧极人工。晚或系灯于尾,多至连三连五。”清·恫叟等编《春明采风志》:“纸鸢,常行沙燕,一尺 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籰(yue)。顺风放起,昼系纸条,夜系红灯,……三尺以上,花样各别。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翱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从上述记载看,风筝的题材,已由初期的模仿各种飞禽,拓展到了几乎无所不包的程度。并且,风筝上的“附属装置”也有了很大改进,“风琴”、“太平锣鼓”、“红灯”等代替了早期的竹笛竹哨,《红楼梦》里提到 的“送饭的”和“响鞭”,也是这类装置。这些,无疑使风筝更具魔力,也就难怪清时会出现清明时节“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挚盒,轮毂四望,各提纸鸢线轴,施放较胜。”(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盛》)的 空前盛况了。所谓“施放较胜”,不但比谁的风筝讲究、好看,更主要的是比谁的放飞技术更好,如果几个高手碰到一起,就有好戏看了。他们会使风筝相互绞咬在 一起,称“斗风筝”,这是最有趣、最吸引人的风筝游戏了。众人举头仰望,见互相斗起来的风筝忽分忽合,忽上忽下,或此进而彼退,或彼攻而此守,皆指手划 脚,眉飞色舞;一旦一方斗败,被剪断了拉线,风筝随风飘去,便会引来一片惋惜、一片欢呼之声。《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对这种风筝游戏(中国传统木雕精品鉴赏),有着极为精彩的描写, 让人读之便牢记在心,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

1.徐艺乙,《风筝史话》,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

4.麻国钧,《中国传统游戏大全》,农村读物出版社

5.鄢钢,《京都一绝》,北京旅游出版社

6.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中央党校出版社

7.任海,《中国古代体育》,商务印书馆

8.赵庆伟、朱华忠,《游戏风情》,湖北教育出版社

收藏: 0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