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人气

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篆刻艺术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门类之一。从秦汉时期的实用品发展到现在成为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二千多年来,有成千上万的印人们为其不断地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在其创作技法、创作理论、创作风格等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的篆刻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篆刻艺术创作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充分表明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正在焕发出新的旺盛生命力。它的内涵、它的美学价值正在新一代印人的艰苦探索中不断地得到了拓展。然而,长期以来,印人们侧重于篆刻创作而忽略了其理论研究。尤其是篆刻艺术写意性的研究。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写意性,篆刻艺术更如此。篆刻艺术的构思、形式、结体、造型、章法、运刀等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具有明显的写意性,这是由篆刻艺术抽象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其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线结体造型的写意性

篆刻是以古雅的篆文做载体,并按照艺术之形式美规律进行构思立意,再用刀锲刻在印材上意象地表现自然物象和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因为,它的结体与造型都是通过文字的线条完成的,篆体文字形成于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描绘,它表达的不是自然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情感、情绪的物化形式。线的长短、粗细、刚柔、曲直、舒展、开合,结体的大小、肥瘦、端正、偏侧、呼应、向背等组合成的文字诸形态,都是通过一定形式来传达出不同的主观感觉。作者的情感抒发除借助其文字内容的直接表达之外,还要通过线组合成的这些文字的结体、造型等其它因素来加以衬托、加以补充,使之意味生动、情趣盎然。篆刻结体造型的这些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表现化的一种形式,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意”韵的客观反映。篆刻艺术所追求的目标或是写主观之情感,或是传客观对象之精神,都是通过追求“意象”而达到追求“意境”。意象也好,意境也好,都是以“意”为主导,而不是以客观的象为主导,意是主观的,意象和意境是经过主观意识加工、提炼、概括以后的客观的象(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明显地带上了创作者的意志。这就是以线结体造型的魅力之所在。 篆刻创作的“意象”造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美,是“似与不似”、“得意忘形”。刘江先生说:“意的表达不可太露,使人感到笔、刀、形有尽而意无穷。若直陈其事,便不是好的作品。”姜白石说:“语重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有人学齐白石,大刀阔斧,笔锋、刀锋太露,原想表现“气魄”、“雄健”,实则“剑拔弩张”。有人刻肖形印,形象逼真,毫发皆具,缺乏“掩其部分而微露点滴之美”。若微露其意,反而使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感,增加了观赏者回味与想象的余地。意象型的造型,往往看上去并不完美,但其艺术张力都是浑厚的,而篆刻艺术精神追求的并非面面俱到、完美无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而是给人一种启示、一种联想。这种“似与不似”的含蓄美是篆刻艺术创作所追寻的一条艺术准则,它给篆刻艺术家们提供可以随“意”雕琢的空间。表现客观物象,只有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意趣,才能获得某种原有事物所不具备的生机和意味,才能真正使印面“活”起来且富有表现力,达到“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

二、“朱”、“白”视觉空间的写意性

前人在篆刻艺术章法构成过程中有句名言叫“计白当朱”。“白”者,印章之虚空也;“朱”者,印章之实迹也。“计白当朱”是篆刻艺术章法构成之法则,与“疏能走马,密不容针”同为篆刻创作构图的基本手法之一。就是说篆刻作品中的“空白”是篆刻作品构成中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白”与“朱”,“疏”与“密”,实际上就是“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是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整体。清冯承辉《印学管见》中提出:“印有虚实相生法。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实是构成篆刻美的主要特征之一,有造诣的篆刻家常常运用虚实这一手法来抒发感情,强化个性,渲染气氛,开拓意境,虚与实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篆刻艺术的审美诸要素。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