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的价值(2)
(北京传统工艺)

人气
(北京传统工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以及它所牵涉或引发的系列活动形式,其动机总是关联着比审美 要求远为宽泛和复杂的社会意义。河南浚县的泥塑“泥咕咕”便关系着一种祈子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当地都有盛大的庙会,届时,农妇往往整篮地购 买泥玩具,她们知道归途中会有儿童尾随索讨,而一当孩子们唱起“给个咕咕鸡,生子又生孙”的童谣时,农妇们便获得了期待中的吉祥祝福,以至总是愉快地将 “泥咕咕”分赠给尾追不舍的稚童们。于是欢声、笑语、哨音汇成一个欢快和融的游艺氛围,“咕咕鸡”的意义得到扩展和升华(北京传统工艺),成为人际交流和价值交换的特殊媒 介。

中国民间艺术的价值


交融于祭祀、祝祷、纪念、祈禳、敬仰、迎送等民俗活动,并以有着表情、象征、缅怀、祝愿、庆贺或儆戒意义的仪式、道具或礼物形式显发的民间艺术,不仅 直接构成那些紧密关联一定节气、时令、气候、水土和人事的社会习俗的物化形态,而且通过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直接发挥诸多超出美学范畴的积极社会作用。在中 国民间千年流行的“鞭春”(北京传统工艺),是以鞭打泥塑“春牛”为高潮的一种艺术化的仪式,其中心目标在于“劝农”,即唤起民心合力,激发群众热情,将其导向“春牛”所 象征的春天的农事活动。民间艺术的丰富社会价值不是以某种学科立场(如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或传播学的)解读出来的,而像舞龙灯所显示的,是民间艺术所 具有并整合一体的实际功能。南北各地的龙灯道具,因地制宜,材质和形制千差万别,舞法、程式和民俗讲究也不尽相同,具有反映地域文化个性的不同特点。这些 特点每每成为人们把握社会归属和文化认同的依凭。实施集体性的舞龙活动,需要大伙共同参与并密切配合,这会强化乡社组织的协调机能和凝聚力,也能增强群众 的集体意识和团结性。舞龙的道具充满巧工匠心,极具形色之美,是表现社会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情趣的特别载体,加上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配合其中,以至声色并 发、影响巨大。舞龙的队伍多要依俗行游乡里,并挨家挨户地巡访,唱着吉祥颂词为各家各户送去美好的祝福,情感交流和融自然。而且,各村各乡还会相互邀请对 方去“闹龙”,舞龙灯成了加强村际交往、增进睦邻友好的有力手段。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划分而治的诸多功能,如组织、管理、协调、教化或宣传等等,在舞龙灯 这种习俗化的民间艺术上高度地统一着。多样统一的价值和功能构成,使民间艺术具有非凡的整饬、教化作用,是民间文化敦睦人际、谐和乡里的有效践行方式和运 作机制。

中国民间艺术的价值

今天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和以“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价值核心的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包括 新农村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积极工作成果。文化保护终究是为了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文化保护中认识到保 护对象的重要价值,并使之与当代社会生活发生积极的功用关系,那样的文化保护就难免疏离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若不能缘文化保护实践去 开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蕴涵,把握和利用存在于文化基层和社会基层的民众智慧、民间经验和民俗机制,就无法真正做到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主体 作用,也无法切实做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文化下乡”式的工作思路,以及“去村庄化”的实践取向,显然不足以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窃以为,正视和重视中国民间艺术的敦睦价值,可以开阔相关建设工作的思路,让交融于民俗的民间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发挥 积极作用。相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对包括民俗在内的整个民族文化传统认识程度的加深,随着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的充分展开,鄙视与谬见会被珍重与真知所取代。鉴于眼下依然存在毁坏胜过保护、热情甚于理智的情形,姑且以肤浅之文汲汲于社会觉悟,避免缘木求鱼、买椟还 珠。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