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的现状及发展延续
(想学一门传统手艺)

人气

中国民间艺术的现状及发展延续苗族蜡染线条细腻,制作工序复杂。中国民间艺术的现状及发展延续谭秀仙的马尾绣作品。中国民间艺术的现状及发展延续

精致的马山壮绣。


中国民间艺术的现状
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曾经培育了许许多多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他们用聪明才智向人们展示了很多种曾经辉煌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诸如剪纸刺绣、泥塑、 面塑、烙画、年画、版画、皮影戏、昆曲等等,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的享受,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启迪。这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历经风雨的洗礼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外国人往往将这些传统文化形式视为古老中国文明的特征之一,他们认识中国也往往是从此起步的。然而我们生活于其间 的很多国人们却在不自觉中逐渐淡忘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生活和曾经拥有的文化,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识之士”在为此奔走呼喊拯救这些濒临灭绝的艺术瑰宝。在我孩 提时代,农闲时节常能看到各色民间艺人走街串巷献上他们的“杂耍”或“绝技”,或捧上一大碗茶挤在十分简陋的小镇戏楼里看戏或听书,或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耍 耍龙灯或舞舞狮子,更常见的是到平常人家祝寿、上梁时“欣赏”各色令人叫绝的面塑“作品”。如今这一切已成过往云烟,纵然你很想看也是看不到了,好在偶尔 还能从电视上看到一些,但已决然不是当初所感受的了!
传承危机未能真正解决,后继乏人目前由于许多非遗类民间艺术从业人员生存境遇不佳,而且传统手工技艺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的悟性,带 来了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吸引力弱的共性表现,活态传承和产业发展后继乏人局面严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都很高,大部分传承人年龄在60—70 岁之间,有相当一部分在80—90岁,少部分在90以上和40—50岁之间。一方面传统民间艺术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吸引力小;另一方面传承人年纪较大,而 且招收学徒传承技艺的积极性未能很好激励发挥。

中国民间艺术急需转型与保护


目前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期,民间艺术也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功能的改变上:由原来的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或补充家用的副业逐步成为专业爱好者的一种技能,设计制作上更加专业化,作品风格也呈现出更强 的装饰性而非实用性;更强调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或作为装饰元素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如采用民间传统图案、造型设计的现代实用品、居室饰品,更加商业化,以市 场需求为主。同时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也成为当代一些专业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和设计的灵感来源,随着他们的设计进入到现代生活中来,如服装、居室饰 品,用传统民间土陶设计的酒瓶、碗、碟、茶杯等都是如此。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年轻人中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和费时费力的手工艺术(想学一门传统手艺),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乃至人绝艺亡的境地。可喜的 是近年来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数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都已经被列入国家或地方政府的保护名录中,受到了关注和 保护。


当粗犷豪放的秦腔“乱弹”吼起来,当刚劲榆林霸王鞭挥起来,当 热情喜庆的陕北秧歌剧扭起来,当风趣悠长的陕南花鼓唱起来,当细致传神的关中剪纸贴起来,当惟妙惟肖的户县农民画展出来,此时,震惊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上 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这份胸腔中流动的奔涌血液,最终撼动了整个世界!

但响彻世界的余音过后,似乎有一份地下的根不再繁衍抽芽,那份在利益成为偶像的时代,外来思潮的倾泻、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质疑淡忘、民族心理的自卑自残甚至民族精神的彻底失落,都在加速剥离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核,充满个性的中国文化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恐怕到了只剩下方块文字的最后屏障时,我们的文化被连根拔起就不是危言,何谈先进与否?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