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间壁画及图片欣赏(3)

人气

“落墨”即勾线,由高手画工担任这一任务,按照炭条的轮廓勾墨线,遇有需要修改之处,在勾线过程中改正过来。

着色,行话叫”成活儿”,画工有句谚语叫”一朽,二落,三成管”,用现代语说,就是第一步起稿,第二步勾线,第三步着色。着色的第一阶段,由主稿画师按照画面情节规定整个墙面的总体构图的布局和色调,根据主题人物和情节的需要,决定色彩调子的安排。这一工序很重要,它是决定壁画色调气氛全局的关键,及整个壁画的艺术效果的综合。

壁画内容浩繁,构图宏大,一铺大壁画常常需要很多人同时参加绘制,基于这种需要,主绘画师就要统观全局,规定题材内容所应配备的色彩,把国面上的人物,注明着色“代号”便于使协助绘画的画工有所遵循。所谓“代号”,是代表一种色彩的符号,譬如“红”色用“工”字代替,绿色用“六”字代替,这些简化了的符号是为了省去写繁体字的时间。这些“代号”是:工红,六绿,七青,八黄,九紫,十黑,一米色(米黄)、二白青、三香色(茶褐色)、四粉红(玫瑰红)、五藕荷(紫色)。主绘画师按照不同人物地位的需要,用代号分别注明在已句好墨线入物上,例如画中人衣服需要涂蓝色,便注上一个“七”字,如是浅蓝,注上“二七”(即稍浅的意思),再浅的蓝,就注上“三七”(更浅的意思)。如果深绿注上一个“六”字,再浅注上“二六”,再浅注上”三六”,深红注上”大工”,正红注”工”字,浅红注“二工”......,如此类推。助理画工便可按照“代号”把各种不同的色彩分别涂上去,这样免得每-部分或每一个人物的色调都去问师付,画工们把这种办法叫做“流水作业”。

民间绘画的特点,是线条明快,颜色鲜明,看起来爽朗鲜艳,很少使用泥泞灰暗的调子,这一点和地理环境、欣赏习惯有关。基于此,民间壁画使用的色彩,多用纯色(即正红、正绿等色),“间色”占次要位置。由于这一需要,多采用平涂的手法,平涂后,在衣褶或其它纹理处略加烘染,用以表现物象的凹凸感,但这种“凹凸感”不同于油画光暗面,它是在重“装饰风”的,只要色彩能够鲜明的衬托出主题的效果,“凹凸感”对于中国画来说是次要的。

衣褶经过烘染之后,再用“同类色”在线描上重勾勒一次,叫做“勒”,又称“勾勒”。“勾勒”可以使物象更加爽朗、突出,增强形象的感染力。

为了增强壁画辉煌富丽的气氛,还有“贴金”,“立粉”这一工序。如武将的盔甲、武器,文官的玉带,鞍马仪仗的金饰部分,采用“立粉”,“贴金”的手法,更能增加富丽堂皇的效果。

关于人物画颜面的画法,画工们叫做“开脸”。古代壁画中画脸多用“斡染法”,技巧很有深度,费工的”面相”,有七开七染法,使面部有园挥逼真的效果。

关于中国民间壁画及图片欣赏

粉本

“粉本”叫做“谱子”,就是民间艺人使用的画稿。汉唐时代已很流行,画工们非常珍视这些“谱子”。在封建社会,这些“粉本”包含的内容,多属于佛象度量,佛教和道教经典故事。另外农村过春节悬挂的纱灯,年画以及佛道敦经棚悬挂的“水陆画”,都有“粉本”。

这项“精本”的初稿,多出于高手画师所创作,人物形象生动,配景工整细密,艺术水平很高,学徒工都把“粉本”做为学习的范本。

“粉本”的制法,系把创作精确的画稿,腾在坚韧的白麻纸上,或羊皮上,顺着画面的墨线,用针刺成连续的小孔,俗称“扎谱子”,使用时,把它张于墙壁,然后用兜着白粉(或红土)的小布兜,沿着线条拍打,白粉顺针孔漏于墙壁,揭开后,画面的形象便豁然出现在壁上了。行话叫故“漏谱子”。

画稿的轮廓漏于墙壁后,便可依照粉痕勾线。北方的壁画,抹完后先刷一层灰色地子,行话叫“吊皂”,灰色的底子,白粉漏上的小白点才更清晰易见,如果是白墙,则用红土漏谱。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