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名家:第一代面塑大师汤子博(2)
(刺绣是哪里的民间艺术)

人气

面人汤艺品与人品

  有人说(刺绣是哪里的民间艺术),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有与众不同的性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性。汤子博也不例外,他1971年5月在北京去世,虚岁活了90。面人汤的一生带有传奇色彩。他自幼练武术,年轻时参加过义和团,以后参加过五四运动大游行。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子博的四弟死在联军的枪口下,哥儿四个急了,子博带着两哥一弟手拿火通条潜入军营,杀死了站岗的哨兵,给老四报了仇。子博学会了捏面人,带着二哥和五弟来北京靠捏面人谋生,汤氏三兄弟很快在京城出了名,当时京城的文人雅士如刘半农、梅兰芳等家里都摆着面人汤的作品。天津三益公司的经理李道衡喜欢面塑,把子博请到天津,做了一批面人到天津办的手工艺品展览会上展览,以后又拿到巴拿马艺术品展会上,面人汤的面人均获金奖。此事被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得知,他把子博邀到总统府,为他做面人。黎元洪信佛,让面人汤给他捏“群仙祝寿”,祝寿的神仙要乘船,黎元洪让子博仿北海的船做。子博说北海的船太俗,神仙乘的船应该有荷花瓣,让黎大总统来了个大窝脖。事后朋友对子博说(刺绣是哪里的民间艺术),你可真够愣的,怎么连大总统都敢顶?子博说甭管是谁,也得尊重艺术。子博捏面人足迹遍布北方诸省,您会问了,他怎么不去南方?子博守礼,当时北京人有个规矩叫“少不征南,老不征北。”南方漂亮姑娘多,年轻人到南方怕拉下水。他本打算终生不娶,等面人捏不动了,把攒的钱往庙里一捐,出家当和尚。40岁那年遇上了后来成为妻子的李懿清。李家是老北京人,懿清的父亲是厨师,您别看他是平民百姓,却有一腔爱国热血,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他把俩儿子和媳妇反锁在屋里,身子泼上油,点了把火把屋子烧了。全家要殉国。多亏邻居及时抢救,才把一家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子博被李家的壮举所感动,才决定娶懿清。懿清也会捏面人,两口子白头偕老。抗战时期,面人汤的生活陷入绝境,当时有个日本人看了子博做的面人,提出把子博和全家送到日本。子博说,我宁可饿死也不能给侵略咱们国家的人去捏面人呀!

  面人汤在艺术上的追求和探索,用现在人的眼光看简直不可思议。他在京城搬过十多次家,最早是在东四大街面上开了个“面人模型制造所”。他创作的题材分三部分:佛教人物、古典文学人物和戏曲人物。老北京的永外后村,家家都给京城戏班做行头(戏装),子博为了跟当地人学戏装,愣在后村租了几间房,把家搬到那儿,用了一年半,收集了大量的行头图案,才举家迁回城里。有一年他拎着一袋玉米面奔了庄稼地,拿玉米面喂蚂蚁,观察蚂蚁的动作。村里的人以为他撒毒药呢,把他捉了起来,当时他已70多岁,而且当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可是他没露自己的身份,村里给中央美院打电话,才把老爷子接回来。解放后,子博依然靠捏面人谋生,生活状况并没好转。儿子夙国在五中念书,给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写了封信,希望国家重视民间老艺人。想不到茅盾先生很快回了信,让子博拿着茅盾的信去东四头条,找艺术事业管理局刘建安局长。夙国陪着父亲见到了刘局长,刘让子博到中央美院工作。这不是好事吗?谁知子博不干了。他说我不做官面儿事。刘问为什么?子博说官面儿事不自由,刮风下雨也要上班。您说他直不直吧?刘说那您就别上班了,每月给美院送几件面人作品,让学院每月给你30万元工资(合现在的30元)。刘局长一说这话,子博又觉得不落忍了,他说我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于是坚持每天上班。1956年中央美院工美系单划出来,成立中央工艺美院,给面人汤设了工作室,以后给泥人张(张景祜)也设了工作室。“文革”前,子博已经80多了,国务院特批他不上班仍可拿原工资。张汀劝他别上班了,他说拿国家的钱,不上班那可不行。老爷子直干到“落了炕”。老爷子当了政协委员后,每年都被邀请去天安门观礼台观礼。美院给他派车,他不用,宁肯坐公共汽车,到东单下车,自己走着过去。有一次,他在王府井被一骑自行车的工人把胳膊撞骨折了,住进了医院,工人把面人汤撞了,心里挺难受,拎着点心匣子去赔礼,子博说你甭看我了,我看病有公费医疗,你拉家带口的不容易,把点心拎回去吧。工人临走,老爷子又掏出10块钱给了他,让他给孩子买点吃的。这就是面人汤,一个北京老艺人的人品。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