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2)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人气

  大鹏崇拜,这是笨教神话中的一只拓荒宇宙,开天劈地的神鸟,笨教认为宇宙乃鹏之天地,大家都把善行归功于它,故藏族人把大鹏视为祖先和保护神,是致高无上的神鸟,其造型多高置于神像背龛头顶供奉。

  此外,在藏区还盛行狮、虎崇拜,这是和狮虎本性的威猛无敌分不开,古代藏族人把狮、虎视为是战神和附着在人身左右二肩的生命保护神的象征。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工匠制作“羌姆”面具

  2、藏族土著先民的绘面、绘身习俗,是藏族面具艺术的初期形式。

  绘面或绘身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习俗,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中。据史料载:位于藏区东部昌都一带的东女国“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可知藏族先民最晚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有了绘面习俗,而且已掌握了不同色彩的矿物颜料涂面美饰的方法。至吐蕃时期,这种面涂赭色之风在藏地已十分普遍。

  3、藏族古老的原始宗教、笨教中原始的巫术、巫觋、拟兽舞等为藏族面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土壤。

  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一千四百年以前。在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崖画中,除凿刻有大量的动物图腾外,还以拙朴的手法勾划出戴面具者的舞蹈场面。据藏文史藉载:公元六世纪的朗日伦赞时代,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为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已出现。

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揭开“羌姆巴”面具神奇的面纱、藏族羌姆面具欣赏

  4、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兴起,使藏族“羌姆”面具艺术脱颖而出,并伴随着佛教在藏地的昌盛发展形成体系。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英才大略,统一了西藏高原诸部,建立了吐蕃王朝帝国后,帝国很快强盛起来。在当时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举行的盛大庆典会上,就曾表演过戴上狮、虎、牛、豹、马、鹏面具起舞的土风舞。这是藏族“羌姆”面具出现的基础。

  在佛教前弘期赤松德赞时期,藏族寺院宗教“羌姆”神舞 面具开始形成,它源自于藏传佛教寺院的出现和寺院宗教祭祀活动。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全的佛教寺院“桑鸢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根据佛教密宗宗教仪理内容的需要(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采藏族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藏族古鼓舞和笨教仪式中的狮、风、雕、鹿、牛、羊、马等面具舞形式、与他创作的戴着人头骨饰花鬟跳跃的金刚力士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哑剧似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用来镇魔酬神。

  从此(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藏传佛教历代“羌姆”神舞活动、寺庙内的雕塑作品和密宗殿的悬挂面具中都有各式各样的面具形象出现。这些面具表现的内容除了表现佛、菩萨、历代高僧、圣人之外,主要是表现各类护法神祗,护法神中除一小部分为表情慈祥的静善神外,绝大多数为形象夸张、面目狰狞、表情威严的厉神面具。

  佛教后弘期(公元11世纪),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包括所有佛教化的笨教寺庙等教派都按各自的教义创立了不少舞种,并盛行跳“羌姆” 。据噶当书所载,当时“羌姆”共有三百六十种,护法神数目不下三千种,其面具形象数量之多,造型变化之丰,可谓空前绝伦。

  5、藏族“羌姆”面具艺术在发展中,同时还受到来自印度、尼泊尔和汉地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优势的营养,更促进了藏族“羌姆”面具艺术发展的多样化、系列化、程式化。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