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高密扑灰年画简介,扑灰年画欣赏

人气

高密扑灰年画被誉为“中国一绝”,它以柳枝烧炭画粉稿,然后在正灰稿上勾勒、敷彩、涮花、描金、涂油而成,是我国民间年画由手绘向印刷转变的重要标志。高密扑灰年画造型拙朴简炼,用笔潇洒自如,很有写意国画的笔墨情趣。观其画风,细腻处丝丝诱人,狂发时涂色如泼。扑灰年画作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深受人们的喜爱。

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8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

尽管扑灰年画的制作技术比较独特,但它仍然属于我国年画群中的一个画种。在扑灰年画产生之前,高密一带的年画生产,大多是由一些穷文人手绘而成,他们为迎合民间需求,用工笔或半工半写之法绘一些喜庆题材的年画,销售于市,以聊补生活之不足。可想而知,这种生产效率极为低下。因此,单靠这种低效率绘制的年画作品,远远满足不了民间百姓在春节期间张贴 年画之需求。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促使艺人们改进年画的技法,于是,扑灰年画这一画种诞生了。扑灰年画的产生,为那些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从事年画生产,并以此为谋生手段提拱了可能。

山东省潍坊高密扑灰年画简介,扑灰年画欣赏

扑灰年画欣赏

扑灰年画的创始者,据传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他的名字已无资料可查,只能凭借民间的一些传闻,来推知他的情况。最初,他们为了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及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慢慢地,他们便以文人画及庙宇壁画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借鉴、创新,从而产生了最里的扑灰年画。初期的扑灰年画大都是以神象、墨屏花卉为主。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销行于市。

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60)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乾隆十五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据公婆张氏家谱 记载)。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弟便仿学师傅,作墨屏花卉画于街市变卖,以补农田歉收的不足。这样作的结果,大大体现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扩大了它的行销范围及其在人们中间的影响,从而促进了高密民间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到乾隆末期,高密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慕名投奔公婆庙张氏,拜师学艺。三人艺满归里,公开办作坊,收徒弟,以比师傅更大的派开起了画店。

山东省潍坊高密扑灰年画简介,扑灰年画欣赏

扑灰年画欣赏

胡、赵、杜三家作坊诞生开业,很快引来大批外画商,他们争相贩运。扑灰年画也由近及远,行销到烟台、临沂、徐州、杨柳青东部、内蒙、东北三省等地。胡记、赵记、杜记三家扑灰年画画店,从客观上刺激了扑灰年画的发展。胡玉显后人的家里,至今还生长着一棵返老还童久"文官果树",据传是外地画商给老先生带来的,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成为胡家引以为豪的祖传宝树,也是胡记扑灰年画发展史的最好见证。

画店的开张,促使他们为拓宽扑灰年画的销路努力。在此情况下,题材的拓展,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经胡玉显、赵大伦、杜万及其徒弟们的努力,扑灰年画由单纯的花卉墨屏那种轻松消遣的趣味之中摆脱开来,向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们一直生活于劳动群众之中,对人们的追求,向往,喜爱和憎恶了解得很清楚,因此在创作生产扑灰年画时,不管是取材于神话故事,戏剧故事,还是民间传说,无不打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印记,总是借作品替生活底层的人们抒怀寄情。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