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一)(10)
(传统文化刺绣手抄报)

人气

享有四大米市之称的无锡,在近百年来,工商业日益发达。在上个世纪初,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还不在上海,正在苏锡常一带,无锡作为粮食和布疋的集散地和码头,民族工商业发展很快,轻工、纺织、面粉、蚕丝、机械加工等异军突起,形成小上海局面。各地商贾云集,交易场所就在无锡的北塘沿河,吴桥附近运河对面,有一条五里河塘可直达惠山宝善桥,商贩在生意之余,都喜乘坐小船去惠山旅游休闲、,有的和客户联络感情。这无疑给惠山泥人的销售带来了商机,一些高档的礼品,手捏戏文也就给这些富豪带往各地,以馈赠亲朋好友和自己生意上的客人,有的自己带回家后摆设欣赏。据说在顾客中有时还有是来购买蚕丝的外国商人,给惠山镇平添了不少生气。自明、清以来,无锡地区的名门望族,为了炫耀家族门弟,都喜欢在惠山修建祠堂。在山门口、直街、上下河塘、惠山浜等共汇集了百余座各具风格大小不同的祠堂,如钱武肃王祠、顾洞阳祠、马文肃公祠、松滋王公祠等,都有较大的规模。直街两侧更是鳞次栉比,几乎一家挨着一家都是祠堂。泥人店就开在祠堂的大门口,前门为店,后屋则做作坊。每年春秋农历二月、八月上丁翌日是致祭之期,此时惠山人头挤挤,磨肩接踵,各姓家属子孙,男女老幼都涌向惠山,加上春秋时节来山中祭扫坟墓的平民百姓,给惠山镇平添无限热闹,家家都祈求祖宗保佑,庇护子孙后代辈辈平安,代代兴旺发达。祭祀结束,各家不免顺带些山货、泥人回家。

惠山的迎神庙会在苏南地区首屈一指,每年农历三月惠山香汛,盛极一时,尤其是三月十五,大老爷殿的张巡老爷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黄飞虎寿诞,盛行迎神赛会(又称老八谢庙会)。县郊各乡的拜香会,遥遥数十里,挤挤拥拥塞满五里街、大德桥,所谓“三步一拜木鱼敲,拜香拜到大德桥。”精壮的汉子掮旗打伞,抬着神桥,赤膊上阵,威风凛凛。戏文、乐队、手执兵器的“太监”、“四开抡、八马吹”,争奇斗胜,令人咋舌。这一天无锡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万人空巷,浩浩荡荡,夹道争看。年老的妇女坐船曲曲弯弯、晃晃悠悠,从北门惠山浜进入惠山烧香浜、宝善桥,龙头河上停满了香船。这种观瞻和参与的热潮,不但梁溪古城的民众蜂拥而至,而且沪宁铁路沿线的上海、苏州、常州和邻近的江阴、沙州、宜兴等地的香客、商人也纷至沓来。香会和香汛又形成了惠山大规模的节场活动,惠山节场期间成为全县大规模文艺演出的地方,四乡土特产均有出售,摊贩云集,民间杂艺异彩纷呈。有草台班戏、杂技、唱滩簧、小热昏等,五里街一带摆满了小吃、什货、水果摊子。而最让人青睐的还是惠山有名的土产:有五里香粳、观墩蚕豆、茅蓬鲜菌、胡园果品、惠泉黄酒、山门口酥饼、双河大篮、蓉湖乳腐,而名闻环球的惠山泥人当推其最受欢迎的。这种中国式的“狂欢节”给惠山泥人带来了多层次的、持续不断的市场需求。并起到了不用化钱的广告宣传效果,成为惠山泥人精益求精、艺人辈出的催化剂,它们和惠山泥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了。

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第九景 蚕猫和传说

惠山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一)

蚕猫颇有名声,是惠山泥人粗货中的一个古老的品种。它的诞生年代虽然无从考证,但从清代的《广蚕桑说辑补》“杂说”中就有记载。书中说:“蚕最为鼠所喜食,饲蚕者不可无猫。无猫之家,每以泥塑假猫外加粉饰,置蚕室中吓鼠,此可暂持,久则不灵。”在这则叙述中的假猫,即和惠山泥塑彩绘的蚕猫可说是一个品种概念。但它没有说,这假猫是买来的,还是蚕农自塑自彩的或者这二者都有。它的功用很清楚,是用以镇鼠、吓鼠,保证自家的蚕花不受伤害,以获得丰收。

无锡的蚕桑业在几百年前就已很发达,江南一带也是丝织业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发祥地。随着民族工业在无锡迅速崛起,100年前无锡就有了用机器缫丝的工厂,当时所产的“锡山”、“金鱼”牌丝主销法国、美国。并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是栽桑、养蚕、缫丝、丝织、印染、服饰加工等,几乎一条龙生产,规模之大在全国罕见。当时的无锡乡村几乎家家养蚕,户户栽桑,乡乡有茧行。煮蚕抽丝、拉丝棉、掼丝棉成为农家绝活。全县桑田面积在25万1千多亩,年产鲜茧1.2万吨。如何养好蚕,结好茧,卖个好价钱,成为无锡农民保证一年收成好坏的一项重要来源。而其中养蚕防鼠害是个键。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