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一)(9)
(传统文化刺绣手抄报)

人气

改成石膏模的好处在于:

1 、制作模具快而简单。

2、不要考虑阴模的缩水了。原来的阴模在干燥成型和烧制过程中会有二次缩水,使印制的产品比原来的体积缩小不少,有的还会变形。

3、可以做多片模。从而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且质量比陶模好。

4、提高了生产效率,原来制一个陶模起码20天,而石膏模当天就可成型使用,一付模具一般能复制几百件,而且修补方便,吸水性强,脱模容易。

5、可先压成泥片印制泥坯,产品由实心改为空心,降低了生产成本。

6、石膏子则(即阳模) 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泥制原形,保证了原作的艺术造型、神韵及体积大小。由于石膏在惠山泥人上的巧妙运用,至1929年,使品种增加了200多种,工艺流程大大简化,价格更加大众化,此时店铺增至19家,作坊40余家。新的优秀艺人脱颖而出,像蒋子贤、陈阿福、章根宝、王锡康、陈毓秀等,许多艺人能塑善绘,技艺非常全面。一些作品在题材和技艺上都比以往更接近现实生活。这个时期不可否认是惠山泥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而在同一期,早在宋代就有名的苏州虎丘泥人,虽然出过像杨惠之这样的捏像大师,却日趋衰落,频于消亡。甚至在庙会、节场上出现了从无锡销来的泥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明石膏的使用,挽救并推动了惠山泥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

时至今日,石膏模仍然在惠山泥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膏模由于对异型造型,产品可多分块制作的优势,因此,在目前泥人业中有较广的使用范围。有泥人的印坯模;有手捏泥人常用的小型配置模;有一次性使用的废模;还有浇制石膏工艺品的石膏模;胶模的外套模等。还有石膏成型的石膏工艺品,有时也叫彩塑。一些大型泥坯作品承受不起重量的都采用石膏制坯彩绘而成。彩绘中又增加了喷枪喷花的技艺,并使用磁漆和喷漆,使产品光亮,不怕水气浸蚀,易长久保存。石膏工艺品因为便于大批量生产,强度优于泥坯,便于包装运输,因此在惠山泥人厂的初期就设立了特制品组和精制组来生产石膏工艺品。惠山泥人厂第一个厂名也叫泥人石膏品生产合作社。1956年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生来惠山泥人厂进行技艺交流时就感叹:天津泥人虽好,但不能大批量生产,这是他们不如无锡之处的地方。

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第八景 惠山泥人与民间习俗

惠山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一)

建国前石万里先生在杂志上介绍:“惠山居民,共有三、四百户,都是以农为本,而以制造泥人为付业,从事此项工作的男女在五百人以上。惠山镇的住户逐家都是泥人作坊,此外尚有专营泥人业的耍货店……最近已增至五十三家之多”。“粗货一般销农村,细货大都是销官僚和豪门富户玩赏”。而且泥人除销本地外,每年到冬春时节,苏北农民将粮食用船运到无锡出售,在惠山龙头河、浇香浜买回一箩箩一筐筐的泥人,在返乡沿途远销各地。惠山的本地艺人也用船运到苏州、常州、常熟、昆山一带销售。每年销售本地可4万元左右,外地五至六万元。所以艺人中也流传一句俗话:“三冬靠一春”。意思是春季是销售的旺季,占了全年的大部分销量。

在近100年间,惠山泥人超越了杭州泥人和苏州泥人,与天津泥人一南一北,成为中国著名的手工艺品产地。惠山泥人的产地无锡惠山镇,环境条件,人文条件都非常有利于泥人的生产发展和造就艺术成就。

惠山历来在无锡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惠山的风景名胜颇多,龙光塔、惠山寺、寄畅园、二泉、黄公涧和高度只在100多米的惠山九峰,都是无锡人游览登高的好去处。登山望太湖,烟波浩淼,近在咫尺。而全城美景,金匮河川,历历在目。明清两代谣谚:“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说的都是无锡人爱玩惠山。而游惠山无锡人确实玩出了许多习俗。如:春节二泉唱喝宝茶;清明上山踏青;黄霉时节黄公涧里游大水;八月十五惠山赏月;重阳登高爬惠山等。其中还不乏民间谚语:“清明踏青,手脚轻健。”“九九登高、步步升高。”据说:“清明、重九,蚁附而上,弥崖遍谷,中秋尤甚。”大量的游山人群,给山下的泥人业带来了不少的生意,他们给小孩买“大阿福”;给老人买寿星;给情侣买和合二仙;给初婚女子买送子观音;给做生意的买财神;给种田的买春牛……。惠山人气旺盛,泥人生意兴隆。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