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面具文化的特点及藏族的佛事活动面具欣赏(一)(4)
(济南传统手工艺)

人气

  四、质地与造型多样

  藏族面具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样的。藏族面具就功能类型而言,其丰富多样在世界多民族中是十分突出的,寺庙“羌姆”面具、藏戏面具、民间祭祀面具和民间艺术表演面具一应俱全。其中,寺庙“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其类型最具多样性。除此之外,它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质地类型的多样性

  面具制作材料与自然条件有关,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青藏高原物产丰富,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善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并很早就掌握了冶金技术,后又学会了造纸,这使藏族面具很早就具有多种质地类型。

  我们将藏族面具的质地类型归纳为金属面具、皮质面具、织品面具、木质面具、纸质面具、泥面具、贴布脱胎面具和其他质地面具8种类型。质地类型的丰富多样不仅在我国各民族的面具中独占鳌头,就是在世界各民族面具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在金属面具、织品面具和其他质地面具中,也还可以细分一些质地小类。如在金属面具中,就包含了铁质面具、铜质面具和铜质镀金面具等。不同质地类型的面具同时也反映藏族面具造型工艺的多样性。

  (二)造型类型的多样性

  当前,我国有关傩文化面具研究的学者,按照造型把面具分为神礻氏类、妖魔鬼怪类、人物类和动物类四种类型。藏族面具在造型类型中的上述四种中,不仅无一缺漏,而且每种类型的面具都丰富多样。在此仅以妖魔鬼怪类和动物类为例。在我国其他民族的傩面具中,妖魔鬼怪类的面具极为少见,少则几具,多则十余具,但在藏族寺庙“羌姆”面具中,仅萨迦派中的“巴姆”女妖面具形象就多达几十具。在藏戏中,“罗刹”也是经常出现的角色,其造型形象也较多,最为复杂的面具形象为“九头罗刹”,一个面具上有九个“罗刹”头像,实为罕见。在藏族面具中,动物面具也是一大特色。首先是数量多,仅在寺庙“羌姆”面具中,就有几十种动物面具形象;在格萨尔藏戏中,格萨尔王的“十三畏尔玛”都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白马藏族的“挫喔”,一般称之为“十二相”。在“十二相”中,除了4个鬼面具外,其余均系动物形象面具。其二是动物面具在各种功能类型的面具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所举的3个例子,分别代表了寺庙“羌姆”、藏戏和民间祭祀中的动物面具、在民间艺术表演中,最典型的动物舞蹈就是牦牛舞和狮舞。

  藏族面具以上这些特点,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目前所掌握的考古材料和实物证实,藏族面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西藏拉萨曲贡遗址中出土的“鸟头陶塑”和“陶塑猴面贴饰”就是最可靠的见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藏族面具的历史遗留。如在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任姆栋岩画中,就有表现古代藏族先民佩带鸟形面具的图像;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石棺墓葬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一具青铜人物头像面具。藏传佛教兴起后,逐步出现了寺庙“羌姆”的演出。“羌姆”面具的早期遗存,也有实物见证。如有一具存于桑耶寺的面具,名叫“斯巴穆群”。据传,这具面具是公元8世纪吐蕃军队在征战萨霍尔的战争中获得的,之后被存放在桑耶寺中,成为该寺的镇寺之宝。这在藏族历史文献西藏王臣记和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壁画中,也都有记载。同时还传说这具面具是用一种名叫“斯”的怪物的皮作成的。还有一具被称之为“黑色能飞”面具,它存放于萨迦寺,同样也是该寺的镇寺之宝。“此物为萨迦一祖贡噶宁布(10921158)所传。当年,他在阿里贡塘地方向目巴上师学法,上师为他开许依怙修行法,赐给他修行羯磨集,以及作为身、语、意依止处的三件宝物:会飞的黑色面具、用刀下血写在黑缎子上的根本咒语、铁制的九股金刚杵,并且对宝帐依怙主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不需要你了,你跟萨迦昆氏这个人去吧’!以后,贡噶宁布将黑色面具带到萨迦寺,挂在门洞边。”公元12世纪以后,这种鲜艳和谐的多种质地与造型的面具,现留存于世的非常之多,这里不再赘述。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