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与鬼神改头换面的灵魂——神奇的面具世界(5)
(江西传统手工艺品)

人气

何为傩?自商周以来,除了元、清以外,中国历代君王都要定期举行驱逐疫鬼的祭典。商周人把强死鬼称为“禓”和“厉”,驱赶禓、厉的仪式就叫做“傩”。周代的傩事仪轨极为完备,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大傩”三次。即使在君权旁落、上下僭越的春秋战国时代,傩祭仍为各诸侯国所奉行。

天子傩只限于天子的宗社,国傩由天子与诸侯在国社里祭祀。第三等大傩,场面最隆重,此季冬之月,年岁已终,为一年阴气最盛之际,阴气与鬼疫联袂,作祟更甚,因此必须谨慎除之。大傩称之为“大”,盖因为从宫廷到民间,贵贱人等都需参与,因而又称乡傩。傩祭来了,连“敬鬼神而远之”的孔子,也会加入乡里人的队伍,朝服而立,神态严肃,恭恭敬敬地迎候傩舞者。这场盛典,又可谓举国上下的狂欢。由此播撒到民间各地(江西传统手工艺品),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假面与鬼神改头换面的灵魂——神奇的面具世界面具回“府”傩是一种信仰中的神力,它被寄予在傩舞里,托付在傩面上,即使傩戏唱罢,人们也能去傩神庙里感受它的存在。傩祭之后,舞傩人郑重地摘下面具,就要交付给傩神庙,大部分傩面会被收入箱中,只留其中之一,与傩神一起享受一年的香火。图为江西萍乡上栗石洞口村傩神庙,这座古庙距今已有687年历史。摄影/吴若峰

江西南丰有“傩”,自汉而始。相传汉代一位叫吴芮的将军,善观风水,预言此地有刀兵之煞,必须依周公之制进行傩祭,据当地人说,这一祭就是两千多年。石邮村的傩祭,清规戒律,也是老傩最像样的,假如要在中国找一个古傩的活化石,这里即是其一。

石邮傩祭最高潮的好戏,在圆傩的前一天夜晚,灯火通明的村庄里,家家户户大门洞开,他们是在守候打鬼的神灵到来。火把闪过,有炮声雷动……惊惊喝喝,有铮铮的铁链作响……一律身披红地碎花的大襟便衣、戴着狰狞面具的舞者来了,他们闯进院子,走入堂屋,威风凛凛四处巡视,气势汹汹舞动神器,用粗犷奔放的舞蹈掳走所有的鬼疫,一家完了又是一家。这就叫“搜傩”,也是最依古制的部分。

商周时每年驱逐疫鬼的傩祭,都要与家宅之祀结合。这意味着打鬼时必须在室内四处搜索,遍及门、檐、井、灶及通道各处,使鬼魅无处藏身。保佑内部世界平安的神灵,要分工把守住宅与村寨的各个角落,查寻进出村寨的要道,让厉鬼无处可逃,只得滚回它们居住的外部世界。

假面与鬼神改头换面的灵魂——神奇的面具世界济济一堂这令人眼花缭乱的面具,来自贵州安顺地戏舞台。地戏既要纳吉驱邪,又要娱神娱人,面具承担了重要角色。为了增添“神将”风范,面具采用浮雕式,棱角分明,线条硬朗,鼻梁直接用木凿砍削而成。面具的颜色也富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红脸代表刚正忠勇的将军,粉白脸代表英俊骁勇的少帅,青脸代表凶猛善战的将领,粉花脸则多为奸诈阴险的文将……这些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意放置,与木雕无异。然而一旦“点将封号”,即为神物,戴面具者的人格也随之升为神格。

傩舞的舞姿笨拙而简陋,让人想到远古。而在这场如戏如真的禳除仪式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面具。古傩仪里的面具总要突出一个凶字。也许是为了增强对鬼疫的恐吓性和攻击作用,使面具能与任何入侵之敌相匹敌,人们理所应当要把它们刻画得和鬼怪一样可怕,一样凶恶。

这不禁使人纠结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是鬼还是神?

神鬼一堂的面具世界

有句古话叫神鬼不分家。其实,在“鬼”的观念诞生后很久,鬼与神的界限都不甚清晰,最著名的打鬼之神钟馗的身世就很能说明问题。

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文章大意说: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