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一)(5)
(传统文化刺绣手抄报)

人气

(3)作斗花。江南盛行三月斗鸟,八月斗蟋蟀。庄家总要先定购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五虎将,以助斗兴,或作奖赏。手捏戏文除 了置于以上一些用处外,在四时八节还有专门应时应节的戏文,以供客人选择。如春节有《龙凤呈祥》、《百寿图》、《凤还巢等,元霄节有《元霄谜》,端午节有《白蛇传》,七夕有《天仙配》,中秋节有《嫦娥奔月》等剧目。

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第四景 粗货

惠山泥人文化-惠山泥人十八景(一)

惠山泥人有“粗”、“细”货之分,目前一般人只认为粗贷是用模具的,细货是手捏的。其实不完全对,因为细货中也要用到模具。粗货的概念很难准确界定,有人称粗货就是粗泥货,也有人认为粗货就是耍货(传统文化刺绣手抄报),还有人认为用模具做的是粗货,不用模具做的就是细货。其实我们的脑子是复杂了一些,把品种、材料、制作方法等等条件都去作为划分粗货细货的依据。但是朴素的惠山传统艺人就是简单地将手捏戏文(又称捏段镶手)和印段镶手的手捏泥人作为细货,其余的当然都是粗货了。

粗货有人认为就是粗俗简单,是低级的民间艺术,这是一种误解。惠山的粗泥货风格恰恰是区别于其它地区泥人,是最具艺术特色的杰出成就,是世界民间艺术品中的瑰宝。它的代表作《大阿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漂洋过海。它已经成为无锡、无锡泥人的代名词。经常有这种情景,几个人相遇,当介绍一位无锡人时,有人会脱口而出“无锡大阿福”;一些外地人到无锡要买一点土特产回去,只说“买对烂泥阿福回去”。因此“粗货”其实不“粗”,它是惠山泥人生命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大类。相比在建国前后基本绝产的手捏泥人来,它的风采仍然不减当年。 在传统的粗货作品中,选用的题材有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吉祥喜庆、福禄寿佛等。惠山的泥塑艺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许多思想情感与民众息息相通,因此所创作的作品都反映了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大都赋予迎祥纳福、避邪消灾的寓意。粗货的品种,在清代中期有200多种,到 民国初期只保留50多种。有各式阿福、小花囡、小如意、三胖子、一团和气、堆罗汉、猜拳子、渔翁、寿星、蚕猫、春牛、小尼姑下山、八仙、文武财神、桶里小妹妹、叫鸡、皮老虎、车状元、车老虎、观音、弥陀等等。

至1919年上海“普益习艺所”的董文亮、高标、周作瑞先后来锡开设了泥人铺,给惠山泥塑业增加了新的血液。他们首先使用石膏模,将单片模发展成多片模,将实心的泥坯产品改为薄片空心。

这些工艺的改进,大大丰富了粗货的题材,造型也生动起来,销路大增,使泥人店铺增至19家,作坊40余家。品种上出 现了娃娃、摩登少女等许多迎合当时社会的所谓“精美泥人”。以后又有石膏灌制的泥人出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1935年起石膏泥人和原有的粗泥货开始在市场上并行,出现了一个昌盛时期。粗货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独有的。由于多用单片模或双片模印制成型,陶模迫使创作者在造型上适合脱模而变得圆浑,并以高浮雕线条来表现作品的起伏轮廓,这样既适应印坯生产,又适应彩绘的走笔顺畅。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在后背是平平的弧形,并没有任何造型。因此造型上简练夸张,比例上头大身短,形象上浑厚朴实,稳重端庄,方盘大脸,口鼻方正便成为粗货的鲜明艺术特征。

彩绘上重前不重后的格式和泥塑造型是一致的。在彩绘装饰上一般采用正面满花、非欣赏的面和背面就简单,甚至不施纹彩。粗货在图案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纹样的选择上十分讲究。纹样主要有蝙蝠纹、寿字纹、金钱花、回纹、团圆花、三圆点、梅花点、百结纹等。线条则要求落笔有神、流畅豪放、有动感。用色上往往打破原有色相的限制,更加大胆。并和一些传统神话中的色相结合起来。有些动物按传说的瑞兽处理成绿色的狮、青色的牛、红色的狗、黄 色的虎、彩色的鸡等,创造了比现实中更加理想化、完美化的形象效果。

收藏: 1 次
热点文章随机推荐